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15227|回复: 0

袁隆平离世!11天前他刚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!

[复制链接]
已绑定手机
已实名认证

662

主题

8

回帖

5010

积分

店小二

积分
5010

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优秀版主荣誉管理

QQ
发表于 2021-5-22 18:42:02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a65c33002ee23e2487377897281dda60.jpg 回复领取《1000份电商运营干货案例》

作者 | 王耳朵 来源| 王耳朵先生


袁隆平院士离世?!
一大早看到这个消息时,我真的瞬间就被吓醒了
但后来很快就被辟谣了,当时我真的咒骂爆出的媒体一万年。
真的是让他们吃的太饱了,这么大的事居然连消息都不核实就发送。
但是万万没想到,等到了刚刚,好消息并没有传来。
袁老于下午13点07分,因多器官功能衰竭,在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 0105ef46e684c37b4b1f14962a8aa48d.jpg 不知道为啥,感觉特别奇怪。
11天前,袁老才刚刚又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:“袁隆平”团队的“超优千号”超级杂交稻在三亚验收,平均亩产高达1004.83公斤! cbf58dc68dc4223aa9897a5220642b12.jpg “超优千号”,是袁老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,又称作“湘两优900”,是高品质软米。目前已顺利通过了海南低温寡照带来的不利影响,在三亚连续几年亩产量不断攀升!

还记得2020年9月7日,袁隆平90岁生日。

他的生日愿望是: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。去年,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2092.6斤的成绩。 5a439acf7089feed1ee4611536d57b20.jpg 15fc271025b8cdd6cbb2d6266e0eb9e5.jpg 所以,当突然得知这样的消息,难以接受。
还记得2019年,联合国发布《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》报告:全球面临食物不足困境的人数达8.216亿。

这样的数字触目惊心。

曾几何时,饥饿也曾是中国的一大隐患。

之后有人采访袁隆平,90岁的袁老说:

“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,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,是粮食的重要性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饥荒的时候饿死人,我都亲眼见过。大家都没有饭吃,叫花子过去讨饭,饭都没有,你讨谁?”

记者: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?

袁隆平:不可能了,不可能了。

老人连说两个“不可能了”后,长舒了口气。 b618cef5b3094c228090c541ea798a7c.jpg 这位瘦弱的中国老人,是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。
他发明了“三系法”籼型杂交水稻,成功研究出“两系法”杂交水稻,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,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“改革先锋”等称号。
在国人漫长的饱腹之路上,袁隆平有盖世之功。

他的贡献到底有多大?往小了说,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让全国人都能有饭吃,用世界7%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%的人口;
往大了说,五谷者万民之命,国之重宝,能稳民心,安天下,是国之发展的基础。

“禾下乘凉、杂交水稻覆盖全球”,
是他流淌在血液中的爱和梦。

1

1905年,袁隆平院士的父亲袁兴烈出生于江西德安。当时的袁家开始弃农经商,居县城发展。因经营有方,家道日盛。大家族分家,袁老爷子的祖父袁盛鉴在县城北门建宅,取名“颐园”。


袁盛鉴是读书之人,科考中举,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。从旧式读书人成为新型知识分子,袁盛鉴非常重视孩子教育。袁兴烈就在父亲的教导下,视知识为一切,后来考取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文学系,毕业后在县里担任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。

后又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,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。这样的学历和履历,放到现在,也是一等一的人才。


老爷子的母亲华静,是一个非常知书达理、贤惠慈爱的知识女性。她出生在扬州的富商家庭,从小就被父亲送到教会学校读书,学习西方文化艺术和礼仪。


高中毕业后,被分配到一家小学任英语教师。恰巧就在这期间,她与时任校长袁兴烈结缘。爱情开始萌芽,故事也由此展开。 05462b345b7d7ec3a8c0034c96251ea6.jpg 2

1930年的9月7号,袁兴烈一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。年轻的父母或许已经失去对孩子起名的兴趣,在姓名一栏只填下写了三个字:袁小孩,乳名二毛。
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。 7ffd8ef1d9904f269c6bc97968731243.jpg 华静怀抱1岁的袁隆平,旁边是哥哥隆津
当时接生的新手医生林巧稚,后来成了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(院士),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。而这个在出生时略微有些被忽视的孩子,在几十年后成为了14亿人都尊崇的英雄。一代大师给另一代大师接生,似乎命运,早就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切。 7fbef21badd076573794073fc114f636.jpg
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



袁兴烈和华静,希望袁隆平能够继续仕途,光耀门楣。


于是,1936年,不满6岁的袁隆平被送到了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。


可这个选择,却给袁隆平种下了一颗背道而驰的种子。


武汉小学一年级的一次郊游,老师带班上的孩子,去学校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。


彼时恰逢6月,园艺场内桃红柳绿,好不漂亮,这让儿时的袁隆平迸发了学农的兴趣。


70多年后,当袁隆平再次回想起儿时的这次经历,称它美妙清晰,又恍如一场梦境。可梦境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,就被战火打得支离破碎。

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几个月后,武汉失守。


3

袁兴烈和华静带着几个孩子,开始逃难。离开北平后,先后辗转湖北、湖南等地。疾病、疼痛、饥饿和死亡,成了时代和这个家庭的伤痕。
可哪怕条件再艰辛,父母对五个孩子的教育,从未有过丝毫放松。不论停留在哪个地方,袁兴烈都会把孩子们送去上学。战火纷飞的时候,母亲还会给袁隆平读尼采。
后来,袁隆平回忆道:“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,尤其是在做人方面,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。她总说你要博爱,要诚实。我们家自祖辈起,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,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,是幸运的。 1547f491481368e1cae4597d3ec18606.jpg
少年时代的袁隆平(左)


华静也非常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、开发智商。
她说:“孩子们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,品德和情操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。
为了方便孩子理解,她把自己渊博的知识化作故事,用仲夏夜晚的故事时间,开动孩子们的思绪。
有一次,母亲讲的是粮食和土地的故事:“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,我们穿的衣服,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。我们住的房子,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……总之,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。所以说,土地是生命之源,”
后来,华静还带着袁隆平和袁隆津去了,供奉着炎帝雕像的“神农洞”。她让兄弟俩向神农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,表达景仰之情。礼毕,母亲告诉他们,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。这位先贤曾经在五千多年前,创耕耘,植五谷,训禽兽,尝百草,为民疗疾。
这些故事,让袁隆平对脚下的土地燃起一片敬意,奠定了他理想的基础,以至未来的一生。

4

1949年,新中国成立。


这一年,19岁的袁隆平即将报考大学。儿时的田园梦,和战争时食不果腹的景象不断交织。
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,袁隆平想要在新中国建立起富饶的新农村,可是,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的父亲,希望儿子能够从政。
袁兴烈叫来妻子与儿子共同商讨。父亲见儿子低头不语,便问:“隆平,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?
袁隆平回答得很干脆:“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。
父亲反问:“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?
袁隆平回答:“试想一下,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,而是充斥着铁血味、硝烟味,该是多么可怕!
仔细思忖儿子的想法后,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选择尊重他的意见,同意了儿子的选择。最高级的家庭教育,莫过于父母懂得及时放手。
1949年8月,袁隆平告别了南京,也告别了父母。赶往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,走进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,即现在的西南大学。 01f3c902fe65d4b0df9c9a0f242a49e4.jpg
袁隆平母校


袁隆平曾把自己比喻成一颗种子,如今,这颗种子选择回到孕育了他的土地。
4年之后,袁隆平又一次面临了选择:我该到哪里去?
他想要留在重庆的农业科研单位,可学校发出号召,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,到农村去。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,袁隆平的脑海里不断回荡着母亲说过的话:
“土地是生命之源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,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,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,都与国土紧紧相连,国土是最神圣的。
于是他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,写下一行大字:
到最艰苦的地方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!别了,母校!别了,龙门浩!别了,重庆!
他说自己是一颗种子,既然是种子,那么不论扎到哪里,都会生根发芽。 d104d1067f8f886826125306bb9ff7a6.jpg
青年袁隆平



5

1953年,被分配到偏远又穷苦的黔阳县的青年袁隆平,在安江农校开启了时长20个春秋的教学生涯。
宿舍简陋,条件极其艰苦,总是会想起童年和母亲的一番对话。
那时他在嘉陵江学游泳,从河里捡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河流石。小伙伴说是钻石,他欢天喜地地拿回家里,送给喜欢收集石头的母亲。
母亲告诉他:“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,但它不是钻石。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,质地非凡。同样,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,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。
袁隆平问:“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?
华静微笑回答:“虚荣不是,浮华也不是;得意的脸不是,骄傲的心也不是;名位不是,权势更不是。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,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,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。
正是这番话,一直激励着袁隆平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杂交水稻探索之路。
有句话说,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,受到管制,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,在不知不觉中受教。回看袁老先生的童年、少年和青年时代,父亲的格局和母亲的智慧,早已浸入先生的骨血里。
如今90年过去了,今天也恰逢袁老先生的阳历九十大寿。90年前,中国尚处在食不果腹的年代。90年后,袁隆平院士喂饱了14亿中国人。
他把一生的时间,都交给了脚下的这片土地。交给了每一颗饱满的稻穗。为此,他错过了父母亲的最后一面,错过了子女的成长,错过了和妻子相依相伴的时光。
他真的老了。 b92ed885cf1919c63ece73ab4fc26502.jpg 因过度劳累吸氧 f5dddfcab2b9ed598e7a80b406633482.jpg
翻书的手,控制不住地颤抖



6

小时候,袁隆平随母亲在庭院乘凉,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。母亲告诉他,天上的每颗星星,都与地上每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同属一个星座。他会怀着好奇心,常常凝望星空,试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星座。
1999年,袁隆平儿时的梦想实现了。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,举行了一场小行星命名仪式。一颗8117号小行星,被命名为“袁隆平星”。
母亲华静曾对袁隆平说过:“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。于是袁隆平总是不断重复:“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,就足够了。
这个曾经把自己比喻成种子的老人,如今改口说自己是一株水稻。他说:“我本根植于红土地,沐浴着阳光,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。
纪录片《时代我》的最后,记者问袁老先生现在最关心什么?他一如19岁时的那个自己,回答得干脆:
“最关心杂交水稻。”
986031ee4553de1af92b16065563fbd1.jpg 有人说,人的一生,可以比作四季。少年时代是象征播种的春天,青年时代是成熟的夏日,壮年时代象征收获的深秋,老年时代,则是人生的严冬。惟愿袁老先生的旅途里,永远春光明媚,不惧寒冬。
作者:王耳朵,上不知天文,下不知地理,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。关注【王耳朵先生】(ID:huangezishiba),一个路见不平,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。


热文推荐
高级模式
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粤ICP备19104741号-1|论坛圈

GMT+8, 2024-4-25 02:10 , Processed in 0.139331 second(s), 3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